需鲁迅的《雪》的点评赏析...
雪》是鲁迅在《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冬天初像意境的唯美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山水画.
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仿佛能看到在不远处有一群永远也不怕冻着的孩子们正在嘻闹,他们正在推着一个雪人.然而,这孩童的嘻闹声却并没让他感到半点生趣,反而让那个世界更显得安静.
文章开头是以南方的雨开头,来衬托北方的冰雪之坚硬.谈的是雪,却用雨作铺垫,用雨的绵软、单调来衬托冰雪的坚硬、冰冷和有力.
作者对雨的温软无力表示出哀伤之情,他在文章中却勾画出南方下雪的视觉美.在文章结尾,作者将雪比为死掉的雨,化为雨的精魂.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25年1月写的,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暖国的雨”比喻国共合作前的局势,并认为其“单调”从而“不幸”.然后,作者大谈“南国的雪”,用“江南的雪”来比喻南方的当时局势,“滋润美艳之至”、“青春”、“处子的皮肤”,作者的这三个用词颇具有女性化,用在这里,估计是他认为国共合作的表象只是有肉无骨,尚不成熟.且作者这里故意插入了“嗡嗡闹着的蜜蜂”.
作者在通篇文章并没有流露出半点高兴和欣喜之情.相反,表现了作者对南方局势的担忧: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鲁迅《雪》赏析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国的雨虽然自由活泼,却“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通贯全篇: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将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线.
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突现其特色.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它,令人击节赞赏.“处子”是最富生命活力的,用“处子的皮肤”喻雪,白皙光泽,柔嫩细腻不必说,还包含健美的因素;而“青春的消息”则给人以明确的哲理启示: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那“雪野”不已是那样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了吗?
作者把这幅江南雪景图描绘得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动静相衬.但还不够,还须用工笔重彩画上美好纯真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孩子们多么的天真烂漫,何等的聪颖伶俐!这才是江南雪野上绽开的真正的春花啊!
接着,作者笔峰一转,又推出一幅更引人注目的“朔方雪景图”.北国风光,雄伟壮丽,那冰冷的坚硬的“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的特质和形状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持久地不融化.因此,它能以巨大的旋风为动力而“蓬勃地奋飞”,能在阳光中“灿灿地生光”.面对着漫天飞腾的朔雪造就的“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作者着力从三度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飞腾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锐不可挡的气势.作者置身于这朔雪飞腾的宏伟壮观中,禁不住感情汹涌,思绪驰骋.他凝视着“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雪花,联想到它就是“雨的精魂”.
然而,由于“雨的精魂”毕竟是处在寒冷的朔方,它冷落地“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那是孤独的雪”;它没有了暖国的雨的自由活泼,“是死掉的雨”,透出了孤寂凄凉之感.至此,“朔方的雪”亦有“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的问题了.
读罢全文,掩卷细思,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区别不过是各有各的“幸”与“不幸”而已,正如人生的“幸”与“不幸”的钟摆永远在两极摇晃一样.苏联作家巴甫柯夫说:“幸福是不可捉摸的.你从来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要考查你是不是幸福,只有去看看你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