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周大克鼎
01 大克鼎为一件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文物铸造于周朝,是由膳夫克为祭祀祖先所铸造的。(膳夫,即是指御厨,掌管帝王饮食,祭祀品等的官。) 02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是周朝的典型铸造品,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七个小克鼎,使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03 大克鼎内部刻有铭文,铭文记录了克的公德,包括周王对其的赞赏,分封的土地,以及克的一些功绩等,这些不仅仅使我们了解了克这个人,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周朝的许多制度等,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04 大克鼎与潘家这一个家族有着十分深的渊源。晚清时,左宗棠被奸佞所害,无人相助,但当时的侍读学士潘祖荫替其求情,左宗棠因念及其恩情,便将大克鼎赠与他,从此大克鼎便于潘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05 抗日战争时,为避免其被敌人夺取,潘达于将其藏在地底多年,后来因为不放心,有返回祖宅将大克鼎移出,将许多旧的,脏的衣物放在其上,以作掩藏,使得大克鼎在战乱之中幸存。 06 后来,潘达于先生说:“大克鼎不应当放在家中,仅仅自己欣赏,应当让大家都知道和了解大克鼎。”于是,潘达于先生将大克鼎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此后,潘达于先生常常去到上海博物馆探望大克鼎,直至离开人世。 07 大克鼎不能仅仅记载了一个人,一段历史,同时也记录了一场战争,传递了一份真情,相信大克鼎不仅是一件冰冷的文物,还是传递一份真情的媒介。
大克鼎是现存西周第几大鼎
西周大克鼎,此鼎虽然没有后母戊鼎那么高大,但身量也非常罕见,身高达93.1厘米,口径达75.6厘米,体重达201.5千克。不过此鼎最为宝贵的史料价值在于它那一身文字,在鼎的腹内壁铸着2段铭文,一共28行,共计290字。内容主要记录了叫克的这个贵族的辉煌以及功劳,还有因此受到周天子的赏赐情况。这些铭文对于探究西周时期的职官、土地制度等都有极重大的意义。
此鼎已知的最早主人是天津人柯劭态,后来被大收藏家潘祖荫以重金购得。民国初期,曾有人出价几百两黄金来购买,但是被潘祖荫的后人潘达于拒绝。后来国民党和日本人都曾千方百计来寻找此鼎,都没找到潘达于所藏之地。抗战胜利后,潘达于将此鼎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藏于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