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又跑路了吗?
近日,多家A股上市企业公布了最新财报,雷声不绝于耳,伴随着乐视亏损百亿,保千里24个跌停的消息,“扇贝又跑路了”的段子也在网上疯传。 这个段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2018年1月30日晚,獐子岛宣布2018年1月31日开市起停牌,同时发布2017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预计去年净利润从盈利变为巨亏数亿元。 而变化原因在于: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公司可能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广泛关注,因为獐子岛曾在3年前发生过“扇贝失踪”事件,没想到这次扇贝的失踪与上次一样,事先毫无预兆。 扇贝是双壳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爬的非常慢,怎么会跑路呢?原来扇贝有一块无比强壮的闭壳肌,就是它可以让扇贝快速游泳的。 游泳时,只要快速开壳,从前方吸水,然后用缘膜遮住前方开口,再闭上壳把水从后方喷出去,就实现了游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会游泳,但效率跟鱼类还是没法比,一次最多游五六米就会精疲力尽地掉回海底,而且需要休息好几个小时才能游下一次。 不过海洋中不乏各种洋流,扇贝可能搭上“顺风车”,或许扇贝跑路也不是不可能的。
獐子岛相关人员为何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獐子岛相关人员接连上演扇贝冻死了、饿死了、“跑路了”的荒唐戏码,为业绩“变脸”找理由。9月11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根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证监会决定将獐子岛及相关人员涉嫌证券犯罪案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在2018年至今的三年中,獐子岛扇事件更是上演了“连续剧”。 2018年,獐子岛表示,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高温导致虾夷扇贝摄食效率下降,造成扇贝瘦弱进一步加剧。长期累积效应导致扇贝死亡。2017年,该公司亏损7.23亿元。 2019年4月,獐子岛在一季报中表示,当期公司亏损4314万元,理由依然是“底播虾夷扇贝受灾”。 2020年在獐子岛举行的2019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其董事长吴厚刚又将业绩亏损的原因甩向了扇贝。他表示:“国家部局组织的专家调研组认为,近期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大量损失,是海水温度变化、海域贝类养殖规模及密度过大、饵料生物缺乏、海底生态环境破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扇贝游走了,扇贝回来了,扇贝饿死了,扇贝这回水温不好,喝死了”。市场对獐子岛扇贝事件的戏称,已令公司名誉扫地。 扩展资料 证监会解释严惩的原因 “獐子岛财务造假性质恶劣,影响极坏,严重破坏了信息披露制度的严肃性,严重破坏了市场诚信基础,依法应予严惩”。证监会方面直言。 经过调查,证监会认定,獐子岛2016年虚增利润1.3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58%;2017年虚减利润2.8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39%。獐子岛上述行为涉嫌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根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证监会决定将獐子岛及相关人员涉嫌证券犯罪案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下一步,证监会将全力支持公安司法机关的案件侦办,坚决落实“零容忍”的工作要求,着力构建行政处罚与刑事惩戒、民事赔偿有机衔接的全方位立体式追责体系,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界面新闻—罚款60万就没事了?总是上演“扇贝不见”闹剧的獐子岛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獐子岛相关人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獐子岛案具体是什么?
獐子岛公司于2019年11月7日启动2019年秋季底播虾夷扇贝存量抽测活动,涉及面积58.4万亩。其中2017年底播虾夷扇贝面积26万亩;2018年度底播虾夷扇贝面积32.4万亩。11月10日的抽测结果,公司底播扇贝在近期出现大比例死亡,其中部分海域死亡贝壳比例约占80%以上。 具体而言,已抽测区域2017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不足2公斤;2018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约3.5公斤,亩产水平大幅低于前10月平均亩产25.61公斤。因此,獐子岛公司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减值风险。 扩展资料獐子岛多次因“扇贝没了”造成业绩大变脸,股价剧烈波动,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损失。而被查实造假等问题后对个人及公司总计90万罚款,问责力度明显偏轻。这不仅对獐子岛其他人员而言,无法起到足够的执法威慑力,同时也对上市公司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生态治理,不足以起到真正的示范效应。也因此,獐子岛真相背后是股市治理的升级诉求。 首先,对于信息公开造假的惩戒应进一步强化,加大屡屡造假企业强制退市的淘汰几率;其次,在类似信息造假案例中,一经查实违法事实,除了行政罚款、市场禁入外,对重大责任人应追究刑事责任。唯有以市场治理升级建立信披监管红线,方能避免损害法律权威性的各种奇葩案例继续被复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獐子岛扇贝再跑 这次基金也跑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獐子岛邀记者探访 无法完全解除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