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房地产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千秋房地产 > 商用 > 正文
高阳酒徒的典故
高阳酒徒的典故
提示:

高阳酒徒的典故

高阳酒徒的典故 高阳酒徒(拼音:gāo yáng jiǔ t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高阳酒徒”的原义是汉代郦食其欲投效刘邦,被误以为儒生而遭拒,遂自称为“高阳酒徒”,始被刘邦所用;后泛指好饮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也作“高阳公子”“高阳狂客”。 秦末时,陈留高阳乡有一个名叫郦食其的书生。他家里很穷,虽然很有才学,但整日无所事事,只好在乡里当了个里监门。 当时刘邦起兵之后经过陈留,郦食其遇见了一个老乡,正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于是他请求那个老乡在刘邦面前推荐自己,说自已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结果这个老乡真的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刘邦就让他到营寨见面。 郦食其按照约定的日期来到营寨门前,对卫兵说:“请你们进去通报一下,就说高阳贱民郦食其前来求见。”刘邦听完卫兵的报告,就问卫兵:“那个人长得什么样?” 卫兵回答:“那个人穿着儒生的衣服,戴着儒生的帽子,应该是个大儒吧。” 刘邦非常厌恶儒生,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就说:“你就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工夫会见读书人。” 卫兵把刘邦说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听了非常生气,瞪圆了眼睛,把剑拔了出来向着卫兵吼叫:“回去!你就说高阳酒徒前来求见。” 卫兵慌忙进去再报刘邦。刘邦听后连忙出来接见郦食其,两人一边喝酒一边攀谈,非常投机。后来,郦食其为刘邦出了许多主意,帮助刘邦打了许多胜仗,被封为广野君。

高阳酒徒成语典故
提示:

高阳酒徒成语典故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阳酒徒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