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
1.这是高度政治化的。 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它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了该阶级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品格。 2.这是可以执行的。 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其活动、内容和宗旨必须严格按照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执行,受其监督并对其负责。一些教育行政机关也可以依法制定教育行政法规,为教育行政活动设定行为准则,但前提不得违背本机关的意志和宪法、法律。 3.相对独立。 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活动由外部管理,并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了保证教育行政机关能够高效地完成管理国家教育事务的任务,教育行政机关必须保证具有组织独立性,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3.专业,服务至上。 现代行政的特点要求行政机关面对复杂的行政事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而拥有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转变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4.适应性。 行政机关的任务是管理国家的教育事务。面对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入世后我国对教育的承诺,我们必须采取应变之策,针对入世带来的巨大变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自觉适应这种变化,如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强化服务,发挥引导和平衡协调的职能,等等。
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属于什么体制
法律分析: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服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或指导的教育行政体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五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如何进行教育改革
进行教育改革方法如下:
1、评价机制应该改革,不能只重试卷,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高考和中考应作出相应的改变,他们不变就不要谈改革了。
2、教育工作的基层领导应该让更有才华的年轻人去做,他们的理念更新接受能力更强。让老同志去实施新课标难度很大。这个问题不解决,上面的新课标到了下面就走样了。
3、切实加强德育和体育工作。现在的学校德育工作形同虚设,都为升学率让路!都为成绩让路!忽视了教育的根本,让人痛心啊。这一定要两手都要硬,近年来学生体质明显下降,连基本的达标测试都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有: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任何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是根本的决定因素,教育制度的发展也不能例外。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教育制度无法实现,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教育制度则收效甚微。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缓慢,教育功能相对单一,教育制度的构成也比较简单。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制度本身是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制度的发展依附于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社会等级制度严密的国家或地区,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进入旨在培养贵族的学校读书、受教育,而普通平民子女所受的教育程度则十分有限。 3.社会思潮等相关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概念涵盖了器物、制度、精神等不同的层面,各种类型的制度都包含在其中我们这里使用的文化概念则主要指精神、价值、社会思潮等狭义的文化领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同时也有着相应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教育制度则从深层次上反映了这种精神和价值追求。 4.对人的成长的认识,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认识。 年龄分期与相应的教育阶段的划分,是教育发展史上长期存在争议的话题,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等人都对此发表过自己的见解,这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入学年龄,各国大都在六、七岁,其原因是六、七岁的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已具备了学习的基本条件。 教育制度的特点: 1.教育制度的客观性,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它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但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和规律性。 2. 教育制度的规范性,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的。这种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即受教育者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3.教育制度的历史性,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一种价值性的选择和体现,但它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需要,因此,就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 4.教育制度的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机构系统的制度,是限于个体而存在的。它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只要是制度,在没有被废除之前,都不管个人的好恶,都要求个体无条件地去适应和遵守。但随着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内部的丰富多样化,特别是终身教育的确立和推行,个体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