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事变”是怎么回事?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是1940年10月,苏中地区的新四军为保卫苏中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反击的战役。 1940年,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战胜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率政府军89军1.5万,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一般认为,黄桥事件是皖南事变的起因之一。它是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该战役的作战对象为坚持所属的执行“防共、溶共、限共、反共”政策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部国民党顽固派部队。 黄桥战役新四军获得胜利,击毙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并收复前段时间主动出让的姜堰。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坚实基础。 扩展资料黄桥决战的战斗背景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确定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陈毅、粟裕奉命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挺进苏北,在黄桥地区建立了根据地。 黄桥镇地处苏北泰兴县,南扼长江天险,北接苏中平原。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便于与我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和切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与江南之敌的联系,对奠定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华中抗战的新局面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虽然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没有从根本上放弃其消极抗战的政策。他们不断制造摩擦,寻隙向新四军进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桥战役
黄桥事件什么时候发生的?
黄桥战役是1940年10月4日-1月14日发生的。1940年,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战胜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率政府军89军1.5万,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一般认为,黄桥事件是皖南事变的起因之一。它是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该战役的作战对象为坚持所属的执行“防共、溶共、限共、反共”政策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部国民党顽固派部队。 扩展资料: 战争结果: 10月1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第2纵队前锋与八路军第5纵队先头部队,于东台以北的白驹镇胜利会师。黄桥战役期间,当地人民群众在中共苏北区委领导下,积极支援新四军作战,对保证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此役,共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3800余名。 战争影响: 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桥战役
赵匡胤夺取后周江山后,他是如何对待后周皇室的?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是恢复了中国地方的统一。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终于有了和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晚唐五代十国内讧的终结者和宋代的开拓者。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 受委托、憎恶恶恶、宽容大度,如果谷开得快,他勤奋、纪律严明,不近于鼓吹节俭、以身作则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的豪华气氛有很大的示范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家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军阀时代,到五代后期,后来的周朝政权逐渐强大起来,柴荣成为后周的皇帝,但也为其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不幸的是,柴荣为另一个自己做了婚纱,他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完全脱离后周建立了北宋王朝,但他并没有消灭柴戎的家族和子孙,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温和的心态。那么,在宋朝早期,柴荣的家族和后裔是如何生活的呢?作为宋朝的第一位皇帝,赵匡胤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虽然皇帝篡夺了王位,但他仍有政治野心。因此,宋太祖对后周的柴氏比较宽容,并没有像以前的国王一样,在夺取王位后杀死柴氏。据宋代《通鉴长笺》记载,赵匡胤被封为郑将军,建龙三年,周王郑离开方州。皇帝开启宝六年的春天,倒在房间里凌“仁宗嘉友四年,赵有一师取柴家谱,家中推最长者之一,敬周时代。”。北宋《集笔谈》中也有记载。 赵匡胤进宫时,看见一个少女抱着一个小男孩,便问他是谁。女仆回答说,他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志、赵朴、潘美等人都陪同赵匡胤。赵匡胤转身问他们,蒲说: “你们去。”潘美和其他人都不说话,赵匡胤又问潘美,但潘美仍然沉默。赵匡胤说: “我不想做杀人犯的儿子。”.潘眉说: “我的臣子和皇上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我试图说服你杀了那个孩子,我辜负了周世宗。如果我劝您不要杀那孩子,陛下一定会怀疑我,所以我不敢回答。”
赵匡胤抢了后周的江山,是如何处理周世宗的七个儿子的呢?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然而对于后周世宗柴荣的家人,如何处置成了一大难题。 周世宗柴荣一生共有七名儿子,长子柴宗谊,次子柴宗诚,三子柴宗諴都在柴荣生前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分别被追封为越王、吴王、韩王。这也是郭威和柴荣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后汉隐帝刘承佑杀了郭威和柴荣的家小,导致郭威绝后。最后周世祖郭威虽然夺得了天下,却没有子嗣来继承皇位,不得不让外甥柴荣来继承。 柴荣第四子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生母大符皇后,继母小符皇后(周世宗柴荣的两位皇后是亲姐妹)。陈桥兵变的时候才7岁,当了一年皇帝就被迫禅位给了赵匡胤。当时赵匡胤是以柴荣结社兄弟的名义登基的,而且柴荣生前待赵匡胤也不薄,故而赵匡胤没有对其下黑手。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居住,当个逍遥王爷。赵匡胤还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只是柴宗训长大成年后,对赵匡胤谋夺自家江山一事耿耿于怀,又对时局束手无策,最后忧郁成疾,英年早逝,终年20岁,没有留下子嗣。 柴荣第五子柴宗让,又名柴熙让或宁熙让。柴荣生前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柴宗训继位后,封爵曹王。陈桥兵变时,柴宗让的娘家宁氏见势不妙,将其偷偷带出宫外,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为了逃避赵匡胤的迫害,柴宗让改姓宁,改名熙让。另传被当时著名的隐士陈抟收为弟子,改名柴明皇,号虫二。一直活到宋真宗时期才去世,终年53岁。有子柴少婴,是现在江西吉安市永丰县柴姓人的开山鼻祖(注:这一支柴姓子孙并不被正史承认为柴荣后裔)。 柴荣第六子柴熙谨,封爵纪王,陈桥兵变时还只是个幼童。赵匡胤问周围的亲信该怎么处置柴熙谨,有人提议杀掉,免除后患。而大将潘美则一言不发,看着宫里的柱子发呆。赵匡胤问何故,潘美曰:“先帝待我不薄,如果让我杀他的儿子,于心不安。但如果我不说杀柴熙谨,陛下你又怀疑我对你的忠诚,故我不敢多言!”赵匡胤听后若有所悟,将柴熙谨交给潘美收养,终其一生都没有在过问。潘美将柴熙谨改名潘惟吉,当做自己的儿子来抚养,但是不准其叫自己父亲,只准叫叔父。后来潘惟吉入仕为官,造福一方百姓,为宋真宗所赏识。潘惟吉于公元1010年去世。而真正意义上的柴荣后裔,只有潘惟吉一支。 柴荣第七子柴熙诲,原名柴宗炯,封爵蕲王。陈桥兵变时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造反的侍卫们揣摩赵匡胤的心意,将纪王与蕲王抓起来,欲予杀害。两小孩大惊失色,哭声动地。其惨状使卢琰目不妨睹。卢琰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宋太祖:“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大将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宋太祖就发令把小纪王与小蕲王追回来。这时潘美抱走小纪王,而卢琰抱走小蕲王,各自回家。后来卢琰把柴熙诲改名卢璇,收为养子。待其成年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因此即是养子,又是女婿。 卢璇一直陪同养父卢琰在浙江隐居。卢琰去世后,卢璇为其守孝十年,传为一时美谈。宋真宗时期,卢璇始入仕为官,晋封为武烈侯。今天浙江省永康、武义、东阳、仙居、缙去、浦江、龙游等县市的卢氏子孙,都将卢璇视为开山鼻祖。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因为陈桥兵变时,其尚在人世。故而也引起了赵匡胤的重视。还好柴守礼识实务,打出了拥护赵匡胤登基称帝的口号,逃过一劫。非但如此,赵匡胤对柴守礼礼遇有加,让其风风光光的过完了下半生,公元967年,以太子少傅的名义去世。而与柴荣儿子无嗣不同,柴守礼有五个儿子,个个枝叶茂盛,其子孙继承了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封爵。故而两宋所说的柴氏后人,基本上都是柴守礼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