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房地产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千秋房地产 > 商用 > 正文
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提示:

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红军在贵州地区活动对贵州的深远影响: 1.沉重打击了敌人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在短短4个月内,瓦解了黔军,削弱了国民党中央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围剿”的失败。 此外,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进行的乌蒙山千里回旋战,同样创造了长征途中摆脱强敌、运动歼敌的又一成功战例。 2.播下了革命火种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中共中央在遵义批准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先后建立了遵义、湄潭、桐梓等县级政权组织和50多个区、乡苏维埃政权组织。 组建了一批红军游击队及区、乡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之友社”“遵义赤色工会”“桐梓县农民委员会”等40多个革命群团组织。 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期间,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及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毕节中心县委、8个区级苏维埃临时政权和95个乡村苏维埃政权,组建了百余支游击团队。 3.传播了革命思想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期间,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都在群众大会上作过热情洋溢的演讲。 总政治部还制定和发布了《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给中央军和黔军弟兄们的信》《总政治部关于进入遵义城通令》等,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规定红军指战员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 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还通过标语、歌谣等传播革命思想。“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红军绝对保护工农的利益”等标语随处可见。 红军长征对贵州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长时间的。 扩展资料: 红军长征在贵州的主要经过: 1934年7月,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先后决定派遣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红六军团作为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先遣队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1.红六军团西征进入贵州 遵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电令,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9000多人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突围西征。9月20日,进入贵州黎平县境。10月24日,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即后来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会师时仅剩3300多人。 在近80天的西征历程中,红六军团连续行军作战,跨越敌境5000多公里,战胜了湘、粤、桂、黔四省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交给的战略任务。 2.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蒋介石察觉到红军转移的路线和意图,调集5倍于红军的重兵,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设置了一个大“口袋”。在这个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中央红军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移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开辟新的根据地的建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决定暂时转兵贵州。12月14日红军攻占贵州黎平。 中央红军在贵州活动长达4个多月,途经黎平、遵义、安顺、毕节、盘县等40多个县(市)。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 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系列重要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中央红军先后取得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战斗、战役的胜利,摆脱了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3.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初向贵州石阡、镇远、黄平实行战略转移。红二、红六军团征战贵州3个月,创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展开了乌蒙山回旋战,召开了对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具有重大意义的盘县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红军长征在贵州及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红军长征的目的地为什么是陕北?
提示:

红军长征的目的地为什么是陕北?

一、红军长征到陕北延安的历史原因有7条。 1、当时渭南一带有刘志丹的部队,陕北延安有谢子长的部队。这两支红军已经在当地建立起非常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北上就能与刘志丹、谢子长的部队会师。从而占领整个陕中和陕北地区。 2、红军开始是没有打算去陕西的,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追赶,在南方很难立足,因为南方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重点地区,红军到达甘肃后,应刘志丹同志和谢子长同志主动的联系,决定向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进军。 3、国民党反动派实质上是南方政权,陕中、陕北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蒋介石政权在陕中、陕北不存在。 4、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穷山恶水,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极其易于武装割据。 5、陕北靠进苏联,便于取得苏联援助。 6、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而抗日的前线在北方。在南方还算抗日吗? 7、延安南靠西安,东靠北京,而日本又不可能攻打延安,延安就成了安乐窝,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战胜南方,这是中国5000年的历史规律。是铁的规律。 毛主席率领红军挺进陕北,具有伟大的战略眼光,是英明的历史决策。 二、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月8日,中革军委曾命令进行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J||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 后因湖南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击红军北进,遂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 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 红2、红6军团的攻势作战,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今于都)南渡贡水。 21日,中革军委以红l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安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桃江)。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这种甬道式队形,携带大量的物资器材,沿山路缓慢西进,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从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省的城口间、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间通过第2、第3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 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而此时宜章至湘江之间广大地区内,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且因派系矛盾,动作不一,便于红军机动作战。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间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 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2、第4师各一部,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在飞机的支援下向红军猛烈进攻。 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经过新圩、直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挡住丁国民党军的猛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队于12月1日菠过湘江。 但是,红军却遭到惨重损失,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请告知什么是“通道转兵”有什么历史意义谢谢
提示:

请告知什么是“通道转兵”有什么历史意义谢谢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时, *** 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县恭城书院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史称“通道会议”。 这次会议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历史意义: 1、在危急关头,促成了通道转兵,甩开了敌军的围堵,使中央红军免于灭顶之灾,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并为后来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2、通道会议研究了军事问题,虽然没有就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对尔后召开的黎平会议解决这个问题起了促进作用,创造了条件。 3、开始了 *** 在军事上的领导”,此次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扩展资料: 通道会议的会议过程: 12月11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 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 *** 、王稼祥和李德。 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 李德、博古认为“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创建一大片苏区。” *** 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他说:“应该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向四川进军,去和四军团会师。”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赞同 *** 的正确主张。 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原定计划。 这次会议虽然通过了 *** 的建议,但由于 *** 层中意见不统一,故未能对战略转移的大方向作出决定。 会后,中革军委于当日19时半下达了“万万火急”的《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的部署》,仍按李德、博古的意见行事,电令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向黎平方向前进,“相机进占黎平”。 同时寻机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 野战军司令部在13日《我军进入贵州动作的部署指示》中指出:“我军以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14日,野战军司令部给二、六军团的指示重申:“我西方野战军已西入黔境,在继续西进中,寻求机动,以便北上。”要求活动于常德一带的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通道会议研究了军事问题,虽然没有就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而为尔后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计划转变,作了必要的准备。

究竟什么是“通道转兵”,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

究竟什么是“通道转兵”,有什么历史意义?

”通道转兵“的含义和历史意义如下: 一、”通道转兵“的含义: 在这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34年12月12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后,在毛泽东的极力主张下,中共中央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战略行动方针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等。李德、博古仍坚持去湘西的计划。 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立即转向西,到敌军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挽救危局。参加会议的多数同志赞成和支持毛泽东提出的方针。李德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定而提早退出会场。 会议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通过了西进贵州的主张。12月13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突然改变行军路线,分两路转兵西进贵州。 二、”通道转兵“的历史意义: 通道转兵,对于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正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书中指出的:“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还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计划,改向黔北挺进。 从此可以看出,没有通道转兵,就没有贵州的黎平会议。因此,通道转兵不仅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还为黎平会议和以后的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同时,“实际上开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此次转兵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 扩展资料 在长征中,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湖南怀化的通道境内时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史称通道会议。当时因情况紧急,此次会议的召开又是在行军路上进行,人称“飞行会议”,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是鲜为人知的一次重要会议。 12月11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李德、博古认为“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创建一大片苏区。” 会后,中革军委于当日19时半下达了“万万火急”的《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的部署》,仍按李德、博古的意见行事,电令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向黎平方向前进,“相机进占黎平”。同时寻机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 野战军司令部在13日《我军进入贵州动作的部署指示》中指出:“我军以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14日,野战军司令部给二、六军团的指示重申:“我西方野战军已西入黔境,在继续西进中,寻求机动,以便北上。”要求活动于常德一带的二、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通道会议研究了军事问题,虽然没有就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而为尔后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计划转变,作了必要的准备。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神奇的通道转兵,战略转折的先声 湖南政协新闻网:通道转兵:伟大的战略转折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