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吃什么?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吃:春饼、饺子、合菜、面条。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吃豆子山东农村人讲法是:炒蝎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2月2龙抬头吃什么
1、春饼 春饼在这一天被叫做“龙鳞”。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 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鲜香爽口。 2、猪头肉 这也与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有关,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3、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扩展资料 节日习俗: 1、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2、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3、围粮囤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二月二龙抬头 “讨彩头”吃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要吃什么?
另外,二月二要吃花糕,意思是登高,这一天不让吃面条,因为面条象小龙。《瑞安县志》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称龙须面,农历二月二也是民间的一个习俗节日,古代流传至今,过了二月二,就是正月己经过完了。也是一边扎一边说(二月二扎一扎十窝老鼠九窝瞎)意思是要这一年减少天灾。这一天当然还要去剃龙头喽。年糕类食品。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渐淡化了该节日的习俗,但是,在这一天理发的人较多,毕竟是为了讨个喜庆吗。五更时,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怕惊了龙眼睛。可见,二月二自元代一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从今天起,阳气升腾,大地返青,万物复苏,雨水增多,农耕即将开始,这个节日寓意着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再过两天就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准备各种祭品用来祭祀龙王和土地爷,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我们豫北区域,顿时各家小院里就热闹起来了………随后,好些日子里大人小孩口袋里都会装上些炒玉米豆,大家一见面就你吃我一把我尝你家一把,相互品尝着夸赞着各家的手艺也希翼着丰收的年景!孩子们就首先是要理发。因为正月理发有死舅舅说法,孩子们一个多月不理发,头发早成了茅草窝。
二月二龙抬头 吃什么
吃糖豆。 唐时期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唐朝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