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刘禹锡《秋词》赏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提起描写秋天的诗,大家会很自然地记起宋玉在《九辩》中写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这一悲秋名句。正是由于他这一悲秋名句,悲秋就成了后世文人作品中的传统题材。 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草木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感物兴怀,逢秋而悲寂寞,感叹身世,情于诗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诗人对秋天却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他这首诗不是悲秋,而是颂秋。 诗一开始,就一反悲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诗人自己的独特看法:“秋日胜春朝”。他认为秋天要胜过明媚的春天。为了说明这个命题,他用鲜明、爽朗的色彩,描绘出了一幅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里诗人将天高气爽、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情调昂扬,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不但不悲观失望,相反,他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理想,继续战斗。白鹤凌云这一形象,其实也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读这两句诗,可想象得到诗人的风姿。 这是一首七绝小诗。七绝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它需要用最简约的手法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正是这样。秋色宜人,可以写的景物很多,诗人却只抓住白鹤凌云这一象征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与自己诗情之旷远作为一实一虚的情景来描写,这样,无论是物是人,都没有半点悲秋气氛。 这种写法,既是以偏概全,也是以少胜多,笔墨简炼,而艺术效果极佳。 刘禹锡《秋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