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房地产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千秋房地产 > 商用 > 正文
2009十大考古发现
2009十大考古发现
提示:

2009十大考古发现

  据美国《考古学》网站报道,该网站近日评出了2009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北美最早的运河、 历史 上最早的 化学 战遗迹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 动物 园等等。关于2009十大考古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09十大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莫奇古墓   发现地:秘鲁   发现于秘鲁北部的莫奇古墓以其数量众多的陪葬品而闻名于世,莫奇王国的统治者死后被埋葬时身上都带有大量的珠宝。而引起考古学家热议的话题并不仅仅是这些珠宝,还有这些统治者是如何执政的。他们究竟是一种分散的王国统治形式还是中央集权统治形式?今年考古学家们在秘鲁北部一个名为“乌库皮”的小村庄中的发现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认为,莫奇王国可能采用的是一种中央集权 政治 制度。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考古学家们在一座当地统治者的古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镀金铜制面具、盾牌和王冠等 物品 ,这些物品的特征与25英里(约合40公里)外的另一座贵族大墓中的出土文物非常相似。由于这两座古墓处于不同的峡谷之中,因此这一发现表明这是一种统一的政治标准。德克萨斯大学考古队负责人史蒂夫-博盖特表示,“这些墓主都不是独立的。我可以肯定地说,这里存在一个莫奇王国,它的意识形态和 文化 已渗透到从南到北的各个地区。”博盖特强调,此次发现的古墓与“乌库皮”村北方12英里(约合19.2公里)处的斯潘墓群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博盖特表示,“如果你把这座坟墓搬到斯潘墓群中,你根本发现不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考古学家认为,“乌库皮”古墓应该是斯潘古墓群的一个卫星墓地。莫奇王国的斯潘古墓群发现于1987年,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450年。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最早的驯养马匹   发现地:哈萨克斯坦   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最早驯养野马的人来自中亚地区,该地区的大草原牧民早在5500年前就已经开始驯养马匹。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哈萨克斯坦北部一个名为波泰的小村庄中,不断出土马类遗骨,而这个地区早在公元前3700年到公元前3100年间已经开始有人居住。通过对这些马骨、牙齿以及陶器碎片进行分析后,考古学家们发现,当时的波泰人已经学会驯养马匹。   来自美国、英国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联合考古小组将波泰马骨与同时期另两个游牧地区出土的马骨以及具有明显驯养特征的铜器时代马匹的马骨进行了对比,考古学家发现波泰马更接近于驯养的马匹,而不像野马。最值得一提的是,波泰马的小腿骨非常强健,明显是用来载重的。波泰马的牙齿形状也表明它们曾经佩戴过马嚼子。通过最新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法,研究人员还检测了陶器碎片中的波泰马奶痕迹。此前,考古学家是很难分辨出陶器中究竟是马奶的脂肪还是马肉的脂肪。研究人员认为,陶器中存在的马奶脂肪只能产自驯养马匹。联合考古小组成员、美国卡内基 自然 历史博物馆考古学家桑德拉-奥尔森表示,“难以想象谁会去挤野马的奶。”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北美最早的灌溉系统   发现地: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   多少年来,美国西南地区的考古学家一直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公元前2000年前的农民是如何在长满仙人掌的索诺兰沙漠中 种植 谷物的。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应该存在某种灌溉系统。直到2009年,考古学家才发现了这些原始灌溉系统的明确证据。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拉斯-卡帕斯地区,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的运河网络和耕田遗迹,这些耕田面积大约为100英亩(约合607亩)。这些遗迹大约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这应该是有史记录以来北美地区最古老的灌溉系统。   考古学家利用三台锄耕机对该地区进行了考古挖掘,他们从挖出的远古水系痕迹中发现,这些水流是从图森附近的圣克鲁兹河开始,一直延伸到至少8条运河以及周边的一块块耕田,每块耕田大约为250平方英尺(约合23.2平方米)。考古学家詹姆斯-温特惊讶于拉斯-卡帕斯地区的网格状灌溉系统。温特表示,“这片遗址恰好位于运河灌溉系统的最理想位置。对于这样的灌溉系统,建设者已经规划得相当完美。”整个遗址都保存较好。   对于这样一个完美的工程,究竟是谁建造的呢?这个问题引起了考古学家的 兴趣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认为这一地区当时是无人居住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考古学家苏桑尼-费什表示,“拉斯-卡帕斯地区的考古发现让人们必须要重新思考这个完美灌溉系统的建设者。”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盎格鲁萨克逊宝藏   发现地:英国斯塔福德郡   2009年7月,考古学家特里-赫伯特在英国中部斯塔福德郡的一个农场里挖掘出迄今最大的盎格鲁萨克逊时期宝藏。此后,英国伯明翰大学考古学系的考古学家们也对宝藏进行了挖掘。他们发现,宝藏共包括1500多件金、银制品,所有都可以追溯至17世纪。这一发现比其他重要的盎格鲁萨克逊宝藏都要大得多,比如同时代的位于英国东南部的萨顿胡宝藏。   此次发现的许多文物都与战争有关,比如 雕刻 有奔跑动物图案的头盔碎片以及镶嵌石榴石的黄金剑柄等。还有一些物品仍然与刀柄粘合在一起,这表明它们可能是从武器上拆下来,但还没有完全拆完就被匆匆隐藏起来。斯塔福德郡考古学家伊安-维克斯认为,“这些物品很像是战利品,可能是从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某位国王那里缴获的。失去了这些战利品,也就意味着这位国王的下台。”公元8世纪的英国著名史诗《贝奥武甫》中就曾经提到过,当时国王与贵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得不列颠群岛与欧洲的其余地区断了联系,因此这段时期也被称为“孤立时期”。但从此次发现的宝藏看,英国并没有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当时与其他地区产生隔离。维克斯解释说,“黄金剑柄上的石榴石就很有可能来自斯里兰卡等地,这表明当时英国也与遥远的国家进行贸易。”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波波武经》 浮雕   发现地:危地马拉埃尔-米拉多尔   由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考古学家理查德-汉森所领导的一支考古队在危地马拉埃尔-米拉多尔地区调查水源 收集 系统时,他们发现了一块《波波武经》浮雕。《波波武经》是危地马拉玛雅文明基切人的圣书,是玛雅人的古典史诗。这块石膏浮雕大约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年。浮雕讲述了一对神秘的双胞胎英雄胡那普和爱克斯巴兰克的 故事 ,他们潜入水下世界寻找他们的父亲被砍掉的头颅。这块浮雕作为最早描述《波波武经》的艺术品,它大约与危地马拉桑巴托罗考古遗址 壁画 处于同一时期。由于部分浮雕超出了汉森考古队的挖掘范围,因此剩余的部分只有等待下一次才能挖掘出来。同时,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上方为浮雕安装了气候控制设施,以保证它保存完好。   这块浮雕装饰在一条河道的围坝上,这意味着它的作用是收集 雨水 到城市的中心行政区。据汉森介绍,在这个城市里,每一栋房屋的屋顶和广场上,都有用来引导雨水到水库中的构件。汉森表示,“水源收集系统也许是导致权力集中的因素之一。一旦集权政治建立起来,这就使得他们能够超越玛雅地区的其他社会,这种优势也就导致了埃尔-米拉多尔地区成为第一个玛雅王国,他们也把《波波武经》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世界上首个动物园   发现地:埃及   在埃及古城希拉康波利斯遗址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奇怪的动物埋葬方式。这一发现意味着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拉康波利斯城中存在着一个大型动物园。2009年,这一遗址共出土了10条狗、1只年幼河马、1只大羚羊、1头母牛、1头小牛犊和1头大象。到目前为止,该动物园遗址上共挖掘出112种动物的遗骨,其中包括2头大象、3只河马、11只狒狒和6只野猫。   希拉康波利斯城位于尼罗河流域,大约建立于公元前4000年,是当时埃及最大的中心城市。这些动物大约被埋葬于城市建立后500年,它们的墓地是城市中最好的墓地,当时的统治者及其亲属、陪葬的部下都埋葬于此。希拉康波利斯探索计划负责人、考古学家雷尼-弗雷德曼发现,这个城市的最高统治者喜欢将动物囚禁起来观赏,这和动物园有些相似。从狒狒、野猫等动物的遗骨看,上面存在已复原的 骨折 痕迹,这种骨折通常只有在被精心照料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康复。一头10岁的雄性大象的食物竟然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环境中生长的不同树枝,这些树枝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种的,这表明大象是人类专门 饲养 的。   这些动物在死后也得到了特殊的照顾。一头欧洲野牛竟然被以人类的标准埋葬,尸体上盖有席子和陶器,甚至陪葬品中还包括人形雕像。新出土的一头大象遗骨竟然睡在一张芦席上,身上盖有亚麻布。考古学家认为,动物园在当时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铁器时代女祭司   发现地:希腊克利特岛   考古学家在希腊克利特岛的一个铁器时代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个强大的母系血统,这个血统已经延续了200多年。这一发现表明了在希腊所谓的“黑暗时期”时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在此次考古挖掘中,考古学家共发现了四具女性遗骸,年龄从7岁到70岁不等。这座古墓应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遗骸身上覆盖着细细的金丝,估计这些金丝可能曾经缀在衣服之上。在她们的周围,有许多青铜器皿、雕像、以及由金、银、玻璃、象牙等材料制成的各种珠宝首饰。墓中其它的陪葬品还包括石制的祭坛和祭祀用的青铜刀锯,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用于祭祀的玻璃瓶,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这些发现都表明,这些女性在当时宗教生活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克利特大学考古学家尼古拉斯-斯坦波利德斯认为,最老的那位女性应该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女祭司。   艾德菲大学人类学家安那格诺蒂斯-安格尔拉基斯认为,“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期,是完全错误的。考古发现显示,这些女性都是贵族。她们的社会地位相当高,她们的母系家族持续了200年没有出现间断,所以我认为这根本不黑暗。”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最早的化学战遗迹   发现地:叙利亚   在叙利亚东部沙漠中,有一个要塞城市杜拉城(即现在的杜拉欧罗普斯)。在杜拉城地下一个狭窄的地道里,考古学家于1930年发现了20名罗马士兵的遗骸,这些士兵似乎是在努力反击强大的新萨桑波斯帝国的入侵时死亡的。当时,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士兵是死于地道倒塌。不过,今年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西蒙-詹姆斯认为,他们是非常规死亡,是毒气战的受害者。   公元256年,强大的新萨桑波斯帝国军队对这个罗马城市发起了猛烈进攻。他们希望通过挖掘地道潜入城中,而罗马人也希望通过反地道战来阻击对方。詹姆斯在考察这个地道时发现,这些士兵的遗骸是被有意摆放在那里的,而那里正是双方部队碰面的地方。波斯人很明显是利用敌国的尸体作为障碍,令其他罗马部队无法攻打过来。但是波斯人是如何在如此狭窄、黑暗的地道中杀死这么多人呢?通过对地道中化学残渣和硫磺晶体进行分析研究,詹姆斯认为,当时波斯人早就准备好了沥青火把和硫磺,当罗马士兵进入地道后,他们就利用燃烧的硫磺产生浓烟,最终导致罗马士兵大规模窒息死亡。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米斯拉达特斯宫殿   发现地:俄罗斯   在过去40年间,俄罗斯科学院考古学家乌拉德米尔-库兹内特索夫一直在黑海附近的希腊古城帕纳哥利亚进行考古研究。帕纳哥利亚是米斯拉达特斯六世的故乡。在公元前119年到公元前63年,米斯拉达特斯六世是本都王朝的国君,也是当时小亚细亚地区最强大的国王。他曾经被罗马人看作是最大的敌人,他曾三次战胜罗马共和国。   在帕纳哥利亚,有一个被焚烧的大型宫殿遗迹。对于这座宫殿的年代和功能,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目前,库兹内特索夫等考古学家已经在其中发现了300枚硬币,其中有些硬币上刻有米斯拉达特斯六世的头像。通过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最终将这座宫殿的存在时间追溯到公元前60年左右。 历史学 家阿皮安指出,在公元前63年,帕纳哥利亚古城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场叛乱以这栋宏大建筑被焚而达到顶峰。考古学家认为,“我们并不清楚为什么它会被焚烧,或许这座宫殿就是米斯拉达特斯六世的住所。”    2009十大考古发现之《鲁拜集》陶罐   发现地:以色列   以色列文物考古局考古学家里纳-阿维纳尔最初并不清楚这块出土于耶路撒冷旧城内犹太区的陶罐碎片究竟有什么意义。碎片上覆盖了一层鲜艳的青绿色彩釉,并且还有一些黑色的花卉图案以及一行文字。最初,阿维纳尔等人把上面的文字认为是一种阿拉伯文字或土耳其文字。后来经查证,这种文字是波斯文,这句话来自于古波斯文学名著《鲁拜集》。《鲁拜集》是一本诗集,作者是中世纪波斯最著名的诗人、 数学 家和天文学家莪默-伽亚谟,其中的诗文都是每节四行。   尽管此前也曾在古波斯文化区域内发现过刻有波斯诗文的容器,但是在以色列发现这种容器还是第一次。据考古学家介绍,这个陶罐应该生产于波斯,可能是作为一种装饰用品,或是用来装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2世纪到13世纪,与它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一些中世纪的硬币。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
提示: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巍宣布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湖北枣阳市郭家庙曾国墓地   凤跗(底座 M1椁室北部出土)   编磬复原示意(M1编磬跗(底座)、笋(横梁)和虡(立柱))   郭家庙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地处汉水支流滚河北岸、随枣走廊的入口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南距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1公里。墓地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岗上,北岗为郭家庙墓区,南岗为曹门湾墓区,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以上。   郭家庙墓地为春秋早期曾国国君墓地,与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文峰塔曾国墓地、擂鼓墩曾国墓群共同构建了曾国考古学的年代序列,为研究曾国 历史 与周代封国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该墓地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音乐文物及甲胄,进一步推进了对曾国历史的研究。——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二里头时期城址(东赵中城)城墙剖面   郑州市西北郊密布夏商时期遗址,是解决中国青铜时代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关键区域之一。东赵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乡赵村南与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之间,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自2012年至今,为探讨“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持续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工作。近三年的田野考古工作,东赵遗址发现了龙山 文化 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文化遗存。该遗址考古学文化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序列之连续完整,在中原地区同类遗址中甚为罕见,将进一步完善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体系与文化谱系。(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完善了中原地区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   磨刀山遗址下文化层文化遗物平面分布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西部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2014年4月至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郁南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进行抢救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本次发掘取得突破性收获,在第四阶地原生网纹红土堆积中发现上、下两个包含石制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近400件,揭露出较大面积的古人类活动区域。该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类型遗址。(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此遗址的发掘改写了广东的远古历史。——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   铜杖首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处于金沙江水系与元江水系的分水岭上,海拔高于相邻各县。大波那墓地在祥云县云南驿坝的东北部的刘厂镇大波那村东。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西南设置益州郡,益州郡下辖二十四县,云南县为之一,县治在今云南驿坝。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名,故改称祥云县。为“云南”省名之源。   大波那墓地是滇西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规模和分布范围最大、规格最高的一个墓地,葬具、葬式特殊且没有被盗掘过,完整性较好。研究证明,大波那是这一时期洱海区域的重要文化中心。本次发掘填补了洱海区域战国、秦汉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构建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及探讨和研究洱海区域“昆明族”的文化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此墓地的发掘,充分运用数字考古新技术,获取了大量有关滇西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信息资料。——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在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对国家博物馆新媒体谈感受   从东汉到西晋的堆积层   禁山早期越窑遗址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这里是曹娥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同时也是汉六朝成熟青瓷的生产中心。   上虞地区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而成熟青瓷的出现又以小仙坛窑址的产品为标志。禁山窑址产品与小仙坛窑址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是一个全新的成熟青瓷类型。禁山三条龙窑保存较为完整,并且在长度、坡度、装烧工具、产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代表了东汉至 三国 西晋不同时期的装烧工艺的完整发展过程。在同一窑址内发现不同时期的窑炉遗迹,这在早期越窑青瓷的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该窑址是深入认识青瓷由东汉向三国两晋转折的重要支点。——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故如甲木墓地2013M2墓室   2012-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的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发现并 清理 了一批土坑墓和洞式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象泉河上游北岸,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是阿里地区所见的最大规模的墓葬群。曲踏墓地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象泉河上游南岸,2014年共发掘5座并列的带竖井墓道的洞式墓。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年代相同、地域接近,随葬器物包含了相当多的共同因素,包括形制相同的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陶器、铜器、铁器、木器和料珠等。由于阿里地区 自然 资源匮乏,很多墓葬出土物并非本地所产,而是来自于周边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甚至是更为遥远的新疆、中亚和北印度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是象雄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这两处墓地的发掘,为深入探讨西藏西部“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资料。——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   M6出土金耳环   伊和淖尔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海拔1260米。墓群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一处丘陵谷地中,周边为典型的草原地貌环境。2014年8月至12月,为了解墓群的分布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锡林郭勒盟文物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正镶白旗文物管理所对墓地进行了局部勘探,并发掘了2座北魏时期(M5、M6)和1座辽代的墓葬(M4)。   伊和淖尔墓群地处北魏六镇及北魏长城沿线,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纬度最北的北魏墓群。伊和淖尔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是近年来我国边疆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此墓群的发现,进一步深化了考古学界对于北魏草原丝绸之路沿线鲜卑文化内涵的认识。——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   河南老乡很“霸气”,连续三年获得考古新发现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聊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感受。   回洛仓漕运沟渠   隋代是我国古代大型国家粮仓建设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最完备的时期。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北1200米,地处邙山南麓的缓坡带。隋代黎阳仓遗址位于河南省浚县城东关大伾山北麓,东邻黄河故道,西距卫河(永济渠)约1.5公里。   对作为代表隋代不同类型的大型国家粮仓——回洛仓和黎阳仓遗址的首次同时发掘,以超前丰富的考古新资料全面揭示了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完备时期的特大型官仓的概貌和储粮技术水平以及储粮的种类。两处仓储遗址的发掘相互补充地提供了隋代地下储粮技术的各个环节新的考古资料,对于研究和复原隋代大型粮食仓储全过程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价值。回洛仓遗址的发掘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战略储备和最终消费功能的大型官仓的储粮规模和仓窖形制特征;黎阳仓则显示出依托黄河和大运河而具有中转性质的大型官仓的形制特征。两处仓储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隋代社会经济、 政治 、工程技术及俸禄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同时,也为中国大运河 成功 “申遗”提供了隋代大运河开凿和利用的珍贵实物证据。(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回洛仓是隋代的国家粮库,黎阳仓则是一个重要的转运站,这两类仓窖代表了我国隋代储粮技术的最高水平。——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居住遗址发掘现场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南距北京市区70公里,西距延庆县城40公里。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 科技 大学、北京大学对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位于辽南京附近,历史上是宋辽之间战场前沿地带。大庄科矿冶遗址群既可能是生产兵器等军用产品的场所,也可能是冶铁技术自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传播的证据之一。辽灭国以后建立的西辽国,是中国古代生铁技术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综合研究将深化冶铁技术交流与传播的研究。北京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发现为开展辽代冶铁技术研究乃至中国古代冶金史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考古材料。(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多 学科 的交叉渗透,贯穿于整项工作的始终。互相推进,密切合作,是该遗址发掘的重要特点。——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杨价夫人墓室出土螭首金杯   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现与发掘,有许多重要新突破:   一、系统揭露出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格局,不仅为寻找其他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提供了重要参照,还依三座墓葬及墓垣的相互关系,使逐步认识播州杨氏土司的丧葬制度和习俗成为可能。   二、丰富和完善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杨氏统领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将覆灭的主要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三、杨价夫妇合葬墓,是目前发现的播州杨氏唯一的土坑木椁墓,区别于以往的土坑石椁墓,丰富了播州杨氏墓葬类型;而且该墓也是已发掘的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墓葬,目前已在头箱和棺椁间出土精美金银器80余件,是深入认识南宋时期的丧葬 礼仪 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艺术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四、该墓地是目前唯一已全面发掘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墓地布局清楚,墓主等级身份及关系都很明晰,年代跨越宋末至明末,为宋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五、杨价墓及其墓垣的确定,为海龙囤一期城墙及养马城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照,即从三地建筑工艺及出土遗物的一致性来看,海龙囤一期城与养马城均系南宋遗存,填补了贵州唐宋时期考古的诸多空白。(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遵义土司墓里闪着金光,一大批金银器就这样被发现了,真养眼啊!——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这次三星堆考古发现有哪些新的成果?
提示:

这次三星堆考古发现有哪些新的成果?

9月9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向公众公布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阶段性重要考古成果。 这是考古工作的一次重大发现、重大成果。这次重大发现的最新成果主要有: 一、新发现6座“祭祀坑” 今年3月,三星堆新发现了6座“祭祀坑”,这就是3号坑、4号坑、5号坑、6号坑、7号坑、8号坑。时隔5个多月,这6座“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又有了重要进展。三星堆提取文物近万件。在已经发掘结束的4号坑、基本清理结束的3号坑和暴露出埋藏文物的7号、8号坑,发现了体形巨大的青铜祭坛、神兽、完整的金面具、刻有神树纹的玉琮以及形似餐刀的玉刀、“撞脸”奥特曼的青铜人像等文物。 铜尊 根据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8座坑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有年代和层位关系不同的坑,比如6号坑、7号坑存在明显的打破关系,即6号坑打破了7号坑,这说明6号坑出现的时间比7号坑晚;还有形制特征和尺寸不同的坑,比如5号、6号坑的面积都比较小,不超过5平方米,深度为1米左右,其余6座坑则超过8平方米,深度在1.6米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2米。 金面具 二、铜人像等器物前所未见 这次在3号坑出土的各类器物残件和标本共729件,其中较完整遗物478件(组),主要有铜器、玉器、象牙、金器、海贝等。比如铜顶尊跪坐人像,就是由上半部分铜尊与下半部分人像组合而成。再如铜顶坛人像、神树纹玉琮等器物,都是前所未见的新发现。 3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像 3号坑青铜面具 4号坑遗物共出土完整器79件,其中包括玉器、铜器、象牙、陶器等。比如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在大小、造型上是一致的,好像是同属一件铜器。其人像形态逼真,呈跪坐姿态,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这3件人像从造型、纹饰等方面来看都是三星堆考古全新的发现。 4号坑扭头跪坐人像 4号坑扭头跪坐人像 4号坑扭头跪坐人像 三、发现了最大且完整的金面具 继今年3月在三星堆5号坑发现体量巨大的金面具后,这次又在3号坑再度发现了金面具。 在3号坑,皱巴巴的金面具露出泥土后通过复原,展现出了宽约40厘米、高约27厘米的金面具,这是目前三星堆发现的完整金面具中体形最大的一件。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三星堆考古发掘都有哪些新发现?
提示: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三星堆考古发掘都有哪些新发现?

在3月20日6个祭祀坑首次全方位对外展示2个多月后,三星堆遗址迎来了一场“全球文化推介会”。100多位外国驻四川、驻重庆领事机构代表、中外媒体记者等走进遗址现场,零距离感受三星堆考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向记者透露,3月20日之后,三星堆多个祭祀坑已经清理到了出土文物的层面。由于出土文物的表面铺满了象牙,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取这些象牙,以便进行下面更多文物的提取工作。 冉宏林说:“我们从3月底到现在一直在提取象牙,现在基本上完成了。3号坑能提取的象牙已经基本都提取了,4号坑的象牙基本全部提取。下一步准备清理下面的文物,再做提取和处理的工作。” 三星堆遗址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年代与分期编年体系: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说:“在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三星堆遗址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年代与分期编年体系,明确了三星堆城址结构布局与营建过程,展现了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关中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间文化的密切关系。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考古新发现,对认识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古蜀国祭祀体系,以及三星堆遗址的性质和聚落变迁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祭祀坑出土文物提供了更完整性的资料,极大丰富了古蜀文明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遗迹的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 海外网-三星堆国宝级文物再亮相 铜顶尊跪坐人像再现怎样的古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