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翠竹对什么
春对夏,秋对冬,翠竹对苍松。 出自清代作家车万育所写的《声律启蒙》上卷中的二冬,选段原文如下: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释义:春天和夏天相对,秋天和冬天相对,傍晚的鼓声和早晨的钟声相对。观山和玩水相对,绿竹和苍松相对。冯妇空手搏击老虎,叶公并非喜欢真龙。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扩展资料: 《声律启蒙》的现代教育价值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传承价值 作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尚存的国家——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仍然能弘扬光大,其中必然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而蒙学教材作为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传承、延续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声律启蒙》作为我国优秀的启蒙读物,是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它将传统道德思想和人文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短小精湛的对句中,比如“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就描写了伏羲神农所开创的仁义爱民和以德化民的治国思想,以及尧让位于舜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公无私的美好传统品德。 在蒙童阶段学习《声律启蒙》,正是接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价值的过程。 二、促进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多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提出过一个很有见地的解决办法:假如我们肯定了受过普通教育的青年应该具备初步的阅读一般文言的能力这个前提,那么,前人运用韵语知识这条经验,也许很有参考之处。 现代的小孩从小接触的就是普通话,如果直接学习相对经典的文言文,其难度是很大的,在白话和经典的学习之间必须有过渡性的训练。所以,让孩童熟读背诵一批文言韵语读物,如《声律启蒙》,初步培养文言语感,熟悉古代文化常识,能有效地奠定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 所以,纯粹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儿童从小就接触并学习《声律启蒙》,可以通过记诵熟悉一些文言句式和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三、编写语文教材的借鉴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独具特色,编写经验极其丰富,给当前语文教材的编写以重要的启示和必要的借鉴,总的来看,《声律启蒙》的编写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1、知识教学和品德培养紧密结合 《声律启蒙》这一古代蒙学教材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结构、知识程度、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第一,在教材知识含量上,《声律启蒙》知识集约,信息量大,天文地理,历史典故,道德礼仪,名物常识……简直无所不包。 儿童使用这样的教材,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还掌握了大量的实用知识,增长了见闻,可谓一举两得。而现代教育实行分科教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注重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编排上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无意中却降低了教材的知识含量。 其次,全书虽以识字和学习韵律为主,同样也涉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内容,例如:“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等,尽量充实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义的内容,熟悉这些内容对于儿童道德人格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充分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字有四声之分,四声不但含有节奏性,还能区分音质、区别意义。古人在作诗作词时对音律、节奏就有严格的规定。语调升降、平仄声调的配合、双声、叠韵、叠音以及押韵等语音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以形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我们知道,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的学了,也不容易记住。 《声律启蒙》充分利用了汉字的特点,多用韵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铿锵悦耳,提高了易读易记的水平,使儿童在记诵的过程中受到了语言美、声音美的感染熏陶。 在形式上,《声律启蒙》不仅充分运用汉语的特点,便于儿童诵读,满足了儿童学习识字的需要,它还隐含了各种语文能力的学习。除了文言句式、虚词用法的学习,还兼含文章章法、表达方式的学习。 3、力求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孩童阶段的教育应该重视对基本知识的熟读牢记。背诵一定数量的声律知识,能培养和锻炼学童的记忆力,还能积蓄词汇,学习表达方式和加强语感,又能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声律启蒙》一书除了形式上适合儿童诵读,选材也特别注意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大量选取了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事,这些兴趣盎然的内容,极易引发儿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 所以说,我们编写语文教材要充分考虑到课本的趣味性与多样性,让学生提高阅读和背诵的兴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律启蒙
春对夏,秋对什么,翠竹对什么
春对夏,秋对冬,翠竹对苍松。 出自清代 车万育《声律启蒙》上卷中的二冬。 原文: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释义:春天对夏天,秋天对冬天,傍晚的鼓声对早晨的钟声。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空手搏击老虎,叶公并非喜欢真龙,飞舞的蝴蝶对嘶鸣的蟋蟀。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扩展资料: 《声律启蒙详解》出版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近日(指2018年11月),由翟昊东编著的《声律启蒙详解》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近几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国人的重视,国学教育日益盛行,国学教材也被大量出版印刷。其中《声律启蒙》就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于家庭教育的缘故,翟昊东在教授孩子《声律启蒙》过程中,发现了当下出版社出版的《声律启蒙》有很多不足之处: 有的文本文字过于简略,生僻字无注音,无注释或是无翻译,不适合初学者,有的文本虽有注释,但对书中出现的历史典故解说不到位,甚至“张冠李戴”。总而言之,讹误太多。 本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的态度,怀着“正本清源”的决心,遵着“守正出新”的原则,翟昊东除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以外,并求教于专家、学者,于2012年开始对现有版本的《声律启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 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难懂的句子作重点讲解,尤其是对书中出现的大量历史典故都加以详细的解说,同时根据相关资料进行查证,对原文原注有可疑处进行更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律启蒙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拒绝讹误!《声律启蒙详解》正式出版